在多年前曾有次造訪家鄉木柵鐵觀音茶園時,和老人家聊起現在機器製茶已經很普及了,為什麼還要辛苦手工製茶呢?老人家反問一句「你多久沒拿筆寫字了呢?電腦打字和手寫有什麼不同呢?」,霎時間竟無言以對,老人家接著緩緩道出「是溫度」,那種想傳達給品茶人的心意,是機器無法取代的,就像你用手寫出給最親近的人的小卡片,即使字跡再醜,也無可取代。
1839年法國畫家路易·達蓋爾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許多人都擔心從此後不再有畫家,結果創造了更多攝影師及新型態的影像創作。1960年代第1台撞針式印表機問世,許多人擔心,印刷業就此會因此衰退,但反而讓更多文字工作者的作品能更快速的發表,進而興起另一波創作高潮。1980年代3D印表機發明,2010年代開始盛行,又有很多人擔心製造業或手工立體雕塑產業會走向寒冬,結果幫助更多自造者(創客)完成了創意發想。2022年大型語言模型(LLM)及智慧生成(AIGC)技術大爆發,那些失業論、取代論又重新襲捲而來,但事實並沒有發生,而是讓創作者隨著工具的演進,開始了新一波的創作。
最近剛好看到一部日本動畫「16bit的感動 ANOTHER LAYER」,其中在第十一集中有個橋段說到AI如何改變創作方式及創作者所要堅持的理念,深深觸動內心,於是順手寫下這篇文章,希望自己也能不忘初心。
這部動畫主要故事在描述一位熱愛製作美少女遊戲的女主角,陰錯陽差在2023年和1992年間來回穿越的故事,場景中有大量只有五、六年級生才能懂的設備(如日式電腦PC98、陰極射線管顯示器CRT、磁碟片Floppy、數據機Modem等)、寫作程式(組合語言等)及製作遊戲(像素繪圖等)技巧等經典橋段,不禁讓人回想起年輕時從純文字模式到繪圖模式程式開發過程的熱情。整個劇情內容這裡就不多作劇透,也不是本文要分享的重點,大家可以自行上網找到觀看連結。